第章-诸权分制
“卫岗乡”到“洛阳”有半日车程。
因此,冯宝不可能连晚入宫,况且,他并没有真正看过谢岩奏请“策书”,仅听人口述过部分,很不完整。再者,几当中,至少有好几个人过,有些内容居然还有点儿出入,可见,很有必要弄到那份“策书”,要不然明无法面圣奏对。
趁着黑前宫门未关,冯宝亲自走一趟,去“政事堂”拿了“策书”副本,而后回府研读。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冯宝完全没有想到,谢岩所写内容居然那么多、那么细,在很多地方,超过唐人认知……用一个词描述,太“超前”。
首先,在“政制”方面,谢岩提议将“安东大都护府”辖境以“鸭绿水”为界分成两个部分,北面设“大行都督府”,治所“大行城”,领一万原“高句丽”军镇抚,与西北方向“营州都督府”遥相呼应,共慑蛮夷;南面设立“金城”、“熊津”、“泗沘”三个“都督府”,但辖制范围大幅缩,仅限三城附近诸县、镇、村,自“平壤”往南除三个“都督府”外诸城,悉数设“州”,任命刺史牧守。“都督府”拥兵限一万,各州无军卒,以衙役安境。
其次在“军制”方面,四大“都督府”都督拥兵权,但朝廷任命“军丞”襄助,“军丞”无兵权而拥“人事之权”以制。
最后是在“大都护府”顶层设计上,谢岩进谏皇帝,称:“大都督坐拥全权,当下设‘军丞’掌全军、‘长史’理政,‘副都督’统领‘都护府’直属三千铁甲,游弋各地,以镇不臣。”
冯宝相信,大唐朝廷上下肯定能够看出谢岩“策书”里“分权”举措,但一定不知道这种方式背后意义所在。
从表面上来看,“安东大都督”拥有全部权力,可是,四大“都督府”相对独立,各有兵权、财权、政权,能够很大程度上制约“安东大都护府”,而且,“军丞”、“长史”和“副都督”三个职位拥有实际事务署理权力,随不至于架空“大都督”,起码令其无法随心所欲,这种限制,对于“安东大都督”职位本身而言,其实也是好事,否则权力太大,易遭君王猜忌。
分权、制衡,从来都是官场要素,从皇帝到宰相乃至各级大臣,均能看出“策书”含义,但是,倘若遇到事,尤其是“谋逆”等,何人最终决策呢?
朝廷?不可能,距离太远,一来一去,黄花菜都凉了;“安东大都督”?貌似也难,盖因其并不实际掌控军政,即便决策,效果很难保证。
对此,冯宝很是诧异。
再仔细研读一遍后,冯宝确信,谢岩并没有给出答案。
那么问题来了,若不能有效黜置突发事件,大唐朝廷何必设立“大都护府”?
“安西”、“安南”、“安东”三大都护府尽管各自不同,但有一点是完全一致,即“大都督”代子牧守,拥决断之权。然谢岩于“策书”所提,恰恰忽略了。任谁都知道,当危机来临时,必须有人总览全权,作出决定。
大唐君臣懂得蠢理,冯宝坚信谢岩更加明白,那“策书”内未有言及,或是刻意隐去。
冯宝想到这里,忽有茅塞顿开之福结合自己曾经所学以及在影视剧和网络上看到了解的内容,他大概有了一个认识……
次日,清晨。
冯宝顶着雪来到“紫薇宫”正门前,刚准备向等候上朝的王侯公卿们行礼打招呼,却见宫门按时打开,几名宦官走出,其中一人扯开尖细嗓门道:“陛下龙体欠安,今日无朝。陛下口谕,宣召李司空、苏大都督、许中书、杜侍症上官侍郎、‘兵部’、‘吏部’、‘户部’三位尚书、‘水师都督’入‘贞观殿’觐见。”
大臣们都知道,皇帝陛下龙体时好时差,不上朝乃常有之事。在以往,即使有要事垂询,通常也就召见两三位宰相,如今日般召见诸多臣子,却是头一遭。
不过,大臣们都知道个中原因,是以无人显露惊讶,只在李绩等人随宦官入宫后,纷纷散开。
李治今日确实感觉精神不济,取消“早朝”专注议“安东大都护府”事也属临时起意。此刻,他高坐龙椅之上,待几位大臣们行礼参拜后,金口一开,道:“诸卿平身,赐座。”
稍后,李治道:“今,王师平定‘辽东’,华夏金瓯无缺,朕心甚慰!设‘安东大都护府’,以求长治久安。‘安东长史’谢卿家上书直陈,所涉甚广,朕当兼听,以策万全。诸卿,可放言以论。”
“陛下,臣有本奏。”许敬宗起身行礼道。
“许卿家可坐下。”
“谢陛下。”许敬宗随即坐下,再道:“谢长史奏请‘安东大都护府’内设四‘都督府’及诸州府,臣以为,此举善也。”
“嗯,分而治之,因地而设,甚合朕心。”
李治一句话,看似认可了许敬宗所言,实则也是给“安东大都护府”内行政疆域设置定了性。
只不过,在场所有人都知道,谢岩呈送“策书”里,最无争议的当属此事。许敬宗抢先道及,完全是为了“迎合上意”,众人皆心知,唯不可言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