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有战事,食能果腹、衣能蔽体。
家中的孩子,有的跟着南北商会去淘机会、挣银子,有的去了名振王朝的书院读书,有的去繁华富庶之地当了管事、主事娘子。
边关的日子好过了很多,百姓们眼中也有了精气神,脸上有了笑。
林黛玉在裕凌关一待三年,赵至清也改头换面,发奋读书,成了皇室子弟中第一个考取功名并高中探花的人。
喜报传到裕凌关,林黛玉拿着那厚厚的一摞信,久久不语。
季晴文抱着女儿赵瑾来找她,“至清说什么了?”
林黛玉小脸微微一红,“他问我还要在边关待多久。”
“那你还要待多久?”季晴文打趣。
“我也不知,我觉得现在的日子挺好的,”林黛玉抱过赵瑾,“瑾儿比前些日子又重了些,越发白嫩可爱了。”
赵瑾也很喜爱林黛玉,“姨姨不走,姨姨陪着我。”
“好,陪着你。”林黛玉轻刮一下她的鼻子,又看向季晴文,“如今各处事务都有条不紊,姐姐也能松泛些了。听说皇上召世子回京,姐姐也要一起回去吧?”
季晴文点头,“许久不见王爷和王妃,世子虽不说,心中也挂念得紧,且瑾儿还没见过祖父祖母,她现在大了些,一路上也经得住。就看你,是待在这里,还是跟我们一起回去?”
林黛玉道,“瑾儿向来跟我亲,时常晚上还要与我同睡,自然要一起回去了,若是她久见不到我,闹起来怎么办?”
季晴文视线扫向那没来得及收起的、厚厚的一封信,声音低了几分,“还没想好,是不是要跟他在一起吗?”
林黛玉道,“这几年,他时常与我通信,每次都写好多好多,恨不得将每天的事情都说个一清二楚。我有疑惑和为难之处,还没来得及想法子,他就会提出可能出现的情况及解决办法。”
“他的信多了,我对他了解得也多,发觉他与我之间——”
林黛玉低下头,不再说。
不好意思说。
她感觉虽然几年没见赵至清,可是对他并没有生疏的感觉,反而对他越来越了解,尤其他对某些诗文、事情的见解,与她都有几分像。
以前能带给她同样感觉的,是幼时的贾宝玉。
季晴文道,“你还小,不急着成亲,回去再看看也好。实在不喜欢,也不要怕,直说便是。”
林黛玉点头,心里感动。
姐姐是真的好,生怕她有心理负担,一直说她年纪小、让她在家里多待几年。
似她这般年纪还不议亲,还要由姐姐姐夫照顾的的姑娘,世上虽不能说没有,但绝对很少。
尤其姐姐姐夫给足了她自由和尊重、理解和支持。
姐夫是这般,那他的弟弟会不会也能如此尊重、理解、支持自己呢?
她现在对于当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世家小姐或者夫人,已经不感兴趣了,她要见识这大好河山,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尽量让更多的人日子好起来。
回京的日子很快定下来,就在年前。
有人担心赵至淳不来了,追着马车走出城,一个劲儿喊着‘将军一定要回来啊。’
‘世子千万要记得这里啊。’
‘世子,世子妃,我们在这里等你们,一定要回来啊。’
……
越往京城自然越是繁华,可是对比当初来的一路,这里的百姓脸上有了笑,粗布衣裳套在身上,鲜少有冻得哆哆嗦嗦的人。
林黛玉感慨,“是姐姐姐夫让这里的人过上了好日子。”
季晴文道,“你也出了很大一份力,回京之后,皇上也会有嘉奖的,到时候圣旨会去伯府。”
林黛玉红了脸,扭了扭身子,别过脸,“我又没说要跟着姐姐去王府。”
季晴文轻笑,笑得她耳朵尖儿都是红的,脸上滚烫。
天气渐寒,好在一路走的都是官道,又有随行的侍卫,偶有道路不通,很快便修了,走走停停,一月之后回到了京城。
义康王与王妃不顾长辈之尊,亲自到京郊十里亭前来迎接。
王妃拉着季晴文的手,激动得红了眼眶,“黑了,这几年,辛苦你了。”
季晴文道,“世子待我很好,还有伺候的人,一点儿也不辛苦。这是瑾儿。”
“瑾儿,这是祖母。”
赵瑾毫不扭捏,见王妃伸手,在季晴文的示意下,任她抱着,甜甜喊,“祖母。”
王妃喜得眼里全是泪,“诶,好孩子。”
她爱不释手,一边哄着孙女,一边见缝插针地夸季晴文。
不容易啊,她终于抱到她的好大儿的孩子了。
义康王在一旁看得眼热,没过多大会儿便去抱孩子,“你累了,交给我吧,我已经在府里练了好几年,会抱孩子了。”
王妃身子扭到一旁,没好气白了他一眼,“你刚才骑马过来的,一身寒气,冻着我们瑾儿怎么办?一边去!”
她又对季晴文道,“咱们娘几个上马车去,让他们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