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这番话倒是让陈柏没有想到。
按理来说,陈柏杀了不少士绅,徐光启又是士绅阶层,少不得要替士绅说话,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样的话。
徐光启蹲了下来,认真的观察着红薯藤蔓。
他惊愕的发现,陈柏这里的红薯藤蔓,不管是长势还是生长状态,都要比他在老家种植的要好上不上。
可以预料的是,陈柏的红薯,产量恐怕还要更高。
看到这里,徐光启看向陈柏,问道:“你这番薯,比我那边的要好,估摸着产量,应该更高。”
“先生种的番薯亩产多少我不知道,但我种的这种番薯,亩产好的话,能有个六千多斤,就算达不到这个程度,也能有个四千多斤。”陈柏看着眼前的土地,心中估摸出了一个数量。
徐光启大惊失色。
这个产量,实在太过离谱,离谱到他都不敢相信。
徐光启也种过不少红薯,深知红薯的产量。
土地肥沃,产量不错的情况下,亩产最高不过六百斤,但基本上都在四五百斤左右。
而普通水稻,亩产也才两三百斤,所以,亩产四五百斤的红薯,已经算是高产了。
可陈柏却说,亩产能达到四千多斤,这种产量,是徐光启种植的红薯产量的十倍。
这简直就是吹牛逼一般的数字,离谱到家了。
徐光启能看出来陈柏种植的这些红薯产量高,但没想到能高到这种地步。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随后压低声音问道:“亩产真能达到这些?我觉得你应该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切莫自大妄言。”
声音中带着颤抖,语气中满是惊恐。
陈柏脸色平静,望着这些红薯,平缓的说道:“确实如此,亩产四千斤左右。若是先生不相信,到时候可以过来看看。”
明朝的红薯,都是一些比较原始的品种,陈柏带来的红薯,都是经过迭代培育的优质红薯,产量大,抗病性好,加上又施有化肥,产量大属实正常。
徐光启重重的点头,“好,虽然我不知道你如何这么肯定,也不知道这种红薯你是从何处而来,但如果,这红薯真有这么大的产量,且推广开来,那对整个天下而言,将是第一大幸事。”
说到此处,徐光启的眉头又微微皱起。
他太了解亩产四千斤的红薯蕴含的威力有多大了,也知道这种红薯的价值,只是,他不知道,陈柏是否真的愿意,将薯种拿出来,对外推广。
徐光启,问出了心中疑惑。
“若是全天下的百姓能安居乐业,吃饱穿暖,些许薯种,又算的了什么?!”陈柏云淡风轻的说道。
徐光启忍不住的赞了一句高风亮节。
这要是换成其他人,想要薯种,拿钱来买吧。
这年头,大发国难财的人太多了,像陈柏这种人,终究还是太少。
徐光启一时间愣住了,他看着陈柏,有些搞不明白,他这么做的目的。
心中安定不下,问出了心中疑惑。
陈柏没有回答,而是反问:“孔曰成仁,孟曰成义,我陈柏不是什么高风亮节之人,这些东西,还是能拿出来的。相较于那些士绅们,我更喜爱百姓,他们是无辜的,得让他们吃饱肚子。”
“唉,满朝诸公,学问通天,可惜,都活到狗肚子上去了。”徐光启无奈的叹着气,摇着头。
“对了,这东西不是很好保存啊,产量太大,若是不能保存……”徐光启脸上又多了一些无奈。
红薯不易保存,但这对于陈柏而言,不是什么难事。
粉条,粉丝,红薯淀粉,或者挖个红薯窖,都能很好的保存。
尤其是粉条,晒干之后,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一两年都不是什么问题。
当陈柏说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时,徐光启又忍不住的称赞。
这才是为国为民,朝廷中的那些大儒们,只是口号喊的震天响。
接下来的几天里,徐光启认真的与陈柏讨论了红薯的种植要点以及难点,还包括了各种环境,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徐光启将从陈柏这里得来的经验,编写进了《农政全书》中,甚至单独罗列了一卷,称为《番薯纪要》。
其中,将陈柏的姓名放在了首位,以示尊重。
徐光启是难得的实干家,重视农业与农民,所以才会与陈柏混在一起,而不像其他读书人,张口文贵武贱,闭口以文御武。
……
时间悄然而过,眨眼便是九月。
春天种下的红薯,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
陈柏站在地头,看着忙碌的百姓,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徐光启站在他的旁边,一脸期待的看着忙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