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昶这个头一开,大臣们也就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上位,将囚犯流放至三印、安南等地,还有犯官及其妻女。”
“陛下,我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尊崇儒道,那蛮夷之地没有教化,我们要开办学堂。”
“上位,土人、土兵、土司,咱们应该在这些地方建立土司制度。”
都是一个个说,当然也有人一个个记下来。
朱标听到一些可以实施的点点头,但是也有一些不能实施的,比如抢劫一空,再回中原,这与蒙古人有何区别。
“现在咱大明缺什么?缺官!!!”
“这些地方都是需要官员去管理的,可是咱们现在官员是个很大的缺口,谁有办法。”
朱元璋说出了心中想说的,这地方再大,也要人去管啊,总不能自己或着儿子过去啊。
“上位,臣斗胆献计。”
说话竟然是许久不在朝堂上出声的韩国公李善长!!!
“善长,咱说了,今日,畅所欲言。”
“上位,三印之地及安南、滇南,设都护府。”
“一、驻军。”
“二、迁民、通婚。”
“三、入籍。”
“四、免赋税、朝廷拨出银两、种粮,恢复民生、经济。”
“五、挑选才干,入朝为官。”
“六、所在区域男子服兵役,保家国。”
朱元璋心中虽有赞许,可是面上毫无声色,这个李善长还是当年的那个李善长啊。可惜啊,真是可惜啊...
“说说第二、三、五条。”
“上位,这第二条是迁民、通婚,安南等地千百年来深受我神州之影响,只有真正融合,他们才会真正成为大明子民,我们可以将破落户、流民迁至这些地方,朝廷可以贷款给他们银两,让这些人作为下南洋的路费,要是举族搬迁的,朝廷资助粮饷物资。”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有江湖,这些人去定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安南等地矿产、植被、粮食,这些都很丰富,随着这些人的定居,过个一两代人,两族百姓融合到一起,那个时候还有谁会去想曾经呢?”
“这破落户、流民,或者沿海等小家族,在中原过活很是困难,可是拿上朝廷的路费,去那边未必不能搏出一个好的前程啊。”
“第三条,其实和第二条相似,就是新增疆域的所有百姓,全部入大明籍,享受、背负大明子民相同待遇和责任,一视同仁。”
“第五条就是在第三条的前提下,挑选当地才干,入朝为官,这样也可以解决一部份的官员问题。”
这个办法基本上与朱元璋想的不谋而合,这个李善长果然还是最明白自己的心思啊。
“标儿,你也说说。”
“父皇,各位臣工,韩国公所说有理。”
“首先我们看看地图,这些地方是天然的港口,要想盘活经济就要从海商出发,如今大明海禁已开,这海运比起陆运那要快的多,我们需要将南洋的香料、木料、粮食运往北地,而中原的瓷器、丝绸等也要通往南洋。”
“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海上的丝绸之路,通商是不可缺少的。”
“目前只有沐英镇守,这个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都护府,那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朱标想的很简单,三印之地、南洋等地、滇南,这一片区域要是一个都护府那么这个与国中国有什么区别,三个的行政区域虽说大一点,但是可以互相掣肘。
“还有,就是亲王就藩了。”
大家其实说的都差不多,都是一视同仁,百姓迁徙,可是这个无人敢说啊。就藩那就要分封亲王啊,现在就藩的王爷就是秦王、晋王、燕王,而且秦王被废,可是也没说谁替上去。
老朱没想到朱标会提到藩王,虽说藩王是最见效的,只要就藩,那么带过去的就是军事、政令、教化、习俗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可是也知道以后的麻烦事。
“父皇,六弟、七弟、年岁也差不多了,何不就藩南洋等地,藩王戍边这是国策啊。”
其实朱标也不是很愿意叫藩王就藩的,主要是后面的隐患还是比较大的,只不过现在没办法,大明的官要不在朝堂之上,要不在牢狱之中,要是在九幽之下。
六子朱桢是充妃胡氏所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朱桢被封为了楚王,现在已经是十七岁了。七子朱榑是达定妃所生,也是十七岁了。
“嗯,的确,你那两个弟弟年岁也都不小了。”
“至于就藩,楚王暂定三印之地,齐王暂定南洋安南等地。”
朱元璋看着地图说道。
“好了,这南边的事情大致上是解决了,还有北面呢。”
... ...